孕期/生產/新生兒照顧第一週紀錄

Jenny Ching
13 min readOct 6, 2023

--

在產房準備換去休息室之前拍的,打了點滴之後臉有點浮腫

寫在生產一週後,想捕捉自己整個孕期、生產、照護的心路歷程。

<孕早期>

人生一旦喪失了動力,黑暗的想法就會一直湧現。

一月底我們從台灣日本回來,飛機上全程我都是重感冒、很不舒服的狀態,現在想起來可能也是懷孕的徵兆之一 。

二月身體降到谷底,胃口差、整天都呈現無力的狀態,幾乎打不起精神工作。這種身體精神不是自己的、又看不到盡頭的無力感、提不起勁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但事後又備感後悔,覺得一天的時間又被浪費掉了,如果一直持續下去該怎麼辦?得做些什麼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出門、運動、讀書都好,但是光是讓自己醒著就消耗掉大半的意志力了,剩下不多的心力又無可避免的拿去擔憂未來。做什麼都很吃力,當時的諮商師說的“接納並感激”對那個狀態的我來說,真的是頗難的一件事情。人生一旦喪失了動力,黑暗的想法就會一直湧現。

<孕中期>

”You have to choose your suffering.”

舒適的孕中期過的特別快,從四月底的猶他行回來之後隨著進入春天,身心狀態也漸入佳境。五六月是旅行最密集的時候,把握最後的兩人旅行去了趟溫哥華回味求婚紀念日、跟著到灣區參加conference蹭吃蹭住,到六月初的 Banff 遊,在彷彿仙境的 Moriane lake 划著獨木舟。

進入了19週,天氣跟精神都逐漸好轉,有回到至少九成的自己了,晚上去打球也很開心,延續到了隔天早上還在回味。這個階段精神好,睡的也蠻好的,每天五點多自然醒卻也沒有累的感覺,反而是很振奮,期待著有孩子之後的晨光時刻,一起出去玩的興奮感,甚至回想起蜜月旅行在布達佩斯的清晨微涼的空氣、晨跑街道上的清新感和好吃好喝的可愛咖啡廳。

五月可以說是終於從二月的低谷中走出來了,回想當時的可怕情況:身體動不了,心力支撐不了工作,一直想著自己為何非得經歷這些?但現在回頭看,就像當時看的書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A Counterintuitive Approach to Living a Good Life> 裡說的,”You have to choose your suffering.”,這是屬於我的挑戰,也是我獲得幸福的途徑,人生有高有低,是這些酸甜苦辣的片刻組織起來,才讓人生的篇章更豐富多彩。

六月工作比較忙碌,同時進行了好幾個不同的專案,不斷的被各方 stakeholders 催促,還好精神都不錯,通常清晨就醒了起床工作,到晚上睡前也不會覺得疲累。

六月辦了籌備已久的baby shower/gender reveal(其實都是老公在籌備),感受到很多親朋好友的愛和支持,感謝他們參與、見證我們的人生大事,結束後心裡感覺滿滿的好久好久。

準備為人母加上孕中期的好精神,讓我更想在工作上努力,生產前好好準備面試、跳槽,運動、注重飲食、多喝水、生活作息規律,閒暇時聽podcast提升自己…,都是因為有一個 deadline壓著,讓我更有動力努力。

<孕晚期>

整個孕期都是減脂期。

七月八月是雅圖天氣最好的時候。因為老闆放了長假,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工作。下班之後太陽還有很久才下山,有很多時間在陽光下走走家裡附近的步道。雖然跑不太遠,但因為天氣很好,也算是幸福的孕期。看著肚子一天一天大起來,從五月中攀了最後一次岩、六月底打了最後一次排球,七八月只能在家騎騎飛輪、做簡單的重訓,九月除了散步之外只能做做孕婦瑜珈。

八月初開車去了 Bend 旅遊當作產前蜜月,湛藍的 Crater Lake 水面寧靜的不真實,只有細微的波紋被風緩緩吹動,但我最喜歡的行程反而是 Bend 附近的 lava lake tunnel,走了長 1.1 miles 來回,洞穴裡又暗又涼,岩漿侵蝕的通道走起來倒像是在古蹟裡探險。

八月開始很常半夜醒來就無法入睡了,一開始以為是因為面試壓力大加上晚上頻尿得起床,但面完了之後依舊如此,也許是賀爾蒙的影響吧!身體很累,但是無法入睡,睡眠開始被切割,可能是身體在為了之後的密集哺乳做準備吧?進入孕期尾聲,一方面希望孕期早點結束,身體可以卸下重擔、開始放假,飲食和行動也比較自由,也不用再擔心體重控制、肚子會長出妊娠纹、或是胎兒過大會生產困難…。但一方面也是不希望最後的兩人時光太早結束,和保留自己完整的時間做事情,之後作息碎片化也更難專注了。細數懷孕真的是勞心勞力的一件事情,除了最開始受到賀爾蒙劇烈變化的影響導致各種不適,還得時時注重營養、喝足夠的水(但七點過後又不能喝,怕半夜頻尿)、按時運動、控制糖的攝取和體重(整個孕期都是減脂期…)。

<九月的倒數>

“One day at a time.”

在自己沒有經歷過以前,聽到朋友、同事生子的消息,總是下意識的恭喜她們,但除了看到她們挺著大肚子之外,沒有太多細節的資訊,像是容易便秘、產後漏尿、撕裂傷、哺乳漲奶、失去睡眠…,種種一切都是在自己成為孕婦之後才認知的現實。我彷彿加入了一片黑壓壓的隊伍,排隊等著前方血淋淋的生產和後遺症,隊伍中我被其他眾多媽媽們往前推著走,她們分享著懷孕的喜悅、小孩子的可愛、歌頌母愛和親餵的偉大,不禁讓我懷疑,是不是只有我還在權衡著自己即將失去的,而不是全心投入新的身份?只有我覺得每個凌亂不能睡好的日子都備感煎熬?

倒數的日子很漫長,每天像是在熬日子:熬過睡不著的夜晚、熬過想睡覺的上班時間、熬過晚上的口渴和平淡。沒有了排球、攀岩、跳舞課的刺激,生活、工作都在同一空間,日子真的會模糊成一片,得靠自己把生活用 schedule 架構起來、用 routine 來讓日子有節奏地運轉,One day at a time。 好在有暖心的朋友,會主動幫我提東西(雖然說東西很輕,後期還在持續重訓所以拿東西完全不是問題)、或是說我們很棒,支持新手爸媽的決定,但最感謝的當然還是老公,除了孕期照顧我之外,所有勞心勞力的事情的提前想到、攬下來做,讓我在隊伍中前進時,身後有個依靠,不是孤獨一人。

準備為人母的過程像掉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從來都不知道哺乳的辛苦、喪失的睡眠和自由、新生兒的脆弱、養小孩的花錢程度…。若不是跳入這個坑,我大概會永遠都是一個孩子吧?父母的辛苦和掙扎是小時候的我看不見的,被保護著、照顧著、栽培著也一無所知。直到自己跨到了父母的那一端,才清楚看見父母辛苦的身影,隔了 30 年卻比起從前都清晰。很難想像肚子裡的小生命,素未謀面但已經為他投入犧牲了很多,我們會合得來嗎?他會帶給我什麼樣的人生體驗呢?

我們活在資訊取得很容易的時代,隨時想查什麼都有很多答案和分享,但也加劇了很多不必要的擔心。到後來我擔心的事情有90%都沒有發生,產前憂鬱也在生完順利之後都煙消雲散。

<準時降臨>

小寶寶趴到我身上的那一刻,我克制不住的哭了。

預產期的前一天下午,午睡的時候開始感覺有流一點點溫熱的液體。打電話去醫院,護士說可以去醫院 triage 一下,因為完全沒有痛感,下意識覺得一定會再回來,但我們還是出發了。雅圖已經進入雨季,下班車潮加上下著大雨,兩邊都很塞。一邊在高速公路上慢慢行駛,一邊看著對面,想說等等又得塞回來了吧?

到了醫院先辦理了入院手續,被帶進 triage 房間物室內檢完,說是羊水破了,會被留在醫院。我們都很驚訝,暗暗慶幸是走著進醫院,不用再跑一趟了。但想到真的要生了,心裡還是難免有點緊張害怕。

晚上大概七點多,我們被新交班的護士移到產房,被交代晚上要好好休息,為了之後的 pushing stage 保留體力。因為羊水破了,八點多給了催產藥之後被吩咐去睡覺,因為當時疼痛感還能忍受,就熄燈準備睡了,說是到十二點再吃第二劑的催產藥。到了十點多,看著監測的數據,我開始觀察到出現每五分鐘規律的宮縮 — 每過四分鐘就有一分鐘感覺上腹部鼓起來、肚子收縮的疼痛感,到了十二點,疼痛感漸漸加劇,我把隊友叫起來說要做做之前學的減痛措施。護士檢查後也說因為有規律宮縮,我不用第二劑催產藥了,但還是只開了兩指,護士說觀察到凌晨三點再看看情況。

我用電療和熱水浴大約撐到了兩點半,開始覺得力不從心了,提出了要打無痛。跟護士花了半個小時準備、等麻醉師,在三點打到無痛針。等待的過程中每當宮縮一來的時候最痛,像是上腹部兩側被人用力但慢速的揍無數拳。我心裡數著秒數,安慰自己等這波過去就能再休息四分鐘。打完無痛後疼痛感逐漸消失,腿也失去知覺,但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

睡到了早上七點多,這段時間護士一直有進來幫我變換姿勢,或是說寶寶心跳不穩定,不喜歡側躺右邊。七點交班的護士來之後,我說肚子還是有點痛,她幫我翻面趴在 cub 椅子上,讓麻藥多流一點到肚子。趴了一陣子,護士再幫我翻回去,躺著準備繼續休息。到了快九點,我突然被一股想拉肚子的感覺叫醒,伴隨著下面有個像是頭的東西動了一下,趕快叫護士進來。等醫生來看之後說已經十指全開,可以開始 push 了。九點護士說她先去吃個早餐,到了九點十五分進來,等醫生也來了,大概九點三十五分開始 push,在預產期當天的早上09:59 出生。

生出來的那一刻有種豁然解脫的感覺,小寶寶趴到我身上的那一刻,我克制不住的哭了,也許是本能的感動,但那一刻很難形容以及忘懷。但再下一個念頭是,他的指甲好長啊!之後又分娩了胎盤、縫合一級撕裂的傷口,但這些已經都沒有什麼感覺了。在產房休息了兩個小時,老公去買了久違的生魚片和抹茶拿鐵給我當午餐,吃完就換到樓上的休息室,再住一個晚上觀察。過程中護士會一直來檢測數據、問疼痛指數、協助餵奶,因為沒什麼後遺症,生產完麻醉退了我就可以順利下床走動、排尿,到了隔天中午我們就出院了。

<哺乳>

產下嬰兒後,母嬰依舊是生命共同體。

產下嬰兒後,母嬰依舊是生命共同體,母親需要依賴嬰兒疏通胸部腫脹、收縮子宮,嬰兒需要母親的餵養才能存活,兩個個體實質上仍是密不可分的,彼此依賴著微妙的平衡,讓我們身為哺乳類得以繁衍下去。

餵奶一直是我之前最害怕的,聽了很多石頭奶、乳腺炎的恐怖故事,或是追奶退奶、親餵瓶餵混餵、純母乳或配方奶,各方說法紛紜,加上得不分晝夜每兩、三個小時餵一次,一次半小時到 45 分鐘,等於過一兩個小時又得重複一樣的循環。實際上新生兒在醫院出生後,喝的量很少,我們調了鬧鐘每三個小時餵一次,也不知道他吃了多少,但是看到他餵奶時努力張大小嘴的樣子,小小的身體和精緻的小手小腳蜷曲在我的臂彎裡,大眼珠轉來轉去,覺得才出生幾天已經很不捨得他長大了。經歷了胸部最漲的第五天(右邊腋下還長了一個大腫塊,還好隨著乳腺疏通,腫塊變得越來越小,過兩天就消了),接下來就是倒吃甘蔗,擠奶變得容易,也不太容易漲了。

<照顧>

照顧新生兒,consistency是關鍵,量化之後就要準確的執行、優化流程。

第一週照顧新生兒的體驗是,雖然很辛苦,但也同時是蠻有成就的事情 : 每天三個小時一循環的換尿布、餵奶、swaddle、拍嗝、哄睡工作,完成後抓後面的一個半小時趁機休息。但正是因為辛苦,所以有種得來不易的踏實感。在雅圖雨天的季節裡,整天一家三人窩在家也莫名的很有安全感。育兒不怕辛苦,怕孤單而已。因為隊友比我更能察覺小孩的反應,也提前準備好所有想得到的東西,所以當照顧新生兒有需要用的東西,我們都已經準備好了。

我們的一天被切割成每三個小時一個輪迴,適應後並沒有之前想像中的崩潰,反倒像是運動健身依照著課表一樣:consistency 是關鍵,量化之後就要準確的執行、優化流程。出生的第七天,白天老公一個人負責搬家的所有事情累壞了,當天半夜第一次自己一人完成換尿布、餵奶、swaddle、拍嗝、哄睡的循環,每次都能在一個小時左右搞定,還是蠻有成就感的。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沒有請月嫂是正確的決定。因為家裡沒有後援,我們也是新手沒有經驗,所以勢必得花錢請人幫忙。但除了聽到很多月嫂的恐怖故事,也是當時家裡沒有空間給過夜月嫂住,加上有一個陌生人一直住在家裡面也不是很理想,我們最後的決定是定月子餐(超好吃!)加上早上請 doula 來家裡。

請 doula 就像是請一個助教到家裡,每天來第一件就是 standup meeting,過一次昨天晚上的狀況、發問,有問題的話就調整(跟工作的時候很像,要 triage problem, debug and adjust )、學一些技巧或是請她推薦/教我們使用各種母嬰產品。接著可以補個眠、做點自己的事情。等四個小時過去了,我們就繼續帶著今天學到的新技巧和知識, hands on 操作接下來的一日 8 個輪迴。因為同時忙著搬家(房子在兒子出生後第六天 close,第七天搬家),所以有 doula 來真的幫了很大的忙,可以趁機喘息一下或是出門跑腿。

在照顧新生兒的過程中,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很多點滴,而父母也是這樣一點一滴把我們養大。以前會覺得父母花很多時間金錢在我們身上,沒有了自己的追求,這不會是我想要過的人生。但自己當了父母才發覺,其實能全心全意地為別人付出是一種幸福,為了孩子的付出更是甜蜜的,想要為了他更強壯自己、賺更多錢養家。

生養小孩如果比做是攀登聖母峰一樣困難的事情,首先得有隊友當依靠,而挑戰高峰的登山者不怕沒有經濟上的回報(爬聖母峰、養小孩都很花錢),也不怕冒著受傷或生命的風險(高山症、生產對身體的傷害) ,而完成以後同樣是無比的成就和自我達成吧!

<坎>

孕期、生產、餵奶,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地跨過一個又一個的坎。

對於媽媽而言,孕期、生產、餵奶,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地跨過一個又一個的坎:從挺過懷孕初期的劇烈的賀爾蒙變化、孕晚期的不適感、生產的不確定性和疼痛、塞奶、堅持餵奶的意志力,每一步都對於身理心理有極強的要求,需要相信自己和寶寶的身體本能、同時調適自己挺過難關,而每跨過一步都帶給我很多反思和想法。由衷佩服每一位媽媽,全部都是一步步辛苦走過來的,無人例外。

<生還是不生?>

旁人的經驗之所以很難幫助你做決定,是因為人生了孩子之後想法會改變。

我以前也常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決定,相對的又要付出很多,所以對我而言並不是很容易的決定。但如果看成接受這就是人生中的一個體驗,雖然放棄了像 20 幾歲時自由自在的生活,犧牲很多時間、興趣和身理的自由,但是會獲得其他的東西,並在放棄和調整的過程中獲得心智成長。

生小孩大概是截至我目前生命中,獲得最大心境轉變的一次,是我最有成就感和改變我想法最多的一個事件。那股成就感不同於以往,是用快速學習或突破舒適圈來證明自己,像是跑馬拉松、潛水、攀岩、跳舞…,但犧牲和經歷的心路歷程變化遠遠不如生孩子 — 不同於感受自我提升的快樂,懷孕生子是付出血汗、孕育一個小生命日益茁壯的充實感。旁人的經驗之所以很難幫助你做決定,是因為人生了孩子之後想法會改變。我就變成之前完全想像不到的心態,也算是有所成長了吧?以前認定的快樂是可以環遊世界、自由的參與各種活動,現在倒覺得比不上有小孩和家的快樂。

Unlisted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