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I’m Late, I Didn’t Want to Come: One Introvert’s Year of Saying Yes> 讀後感

Jenny Ching
7 min readDec 13, 2021

--

參加完朋友的婚禮、坐在離開華盛頓 DC 前往西雅圖的飛機上,正式宣告結束了我四年來在 DC 的日子。六個小時的飛機卻沒有螢幕,因此除了小睡一下,我都在 kindle 上看在 Boulder long stay 時被如意推薦的書:<Sorry I’m Late, I Didn’t Want to Come: One Introvert’s Year of Saying Yes>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主軸是描述作者身為一個 shy introvert(不僅害羞還很內向),經歷剛搬到倫敦,沒有工作、沒有朋友,連街上的陌生人都很不友善的一段孤獨的日子。在倫敦這樣的大城市中,交朋友竟然是這樣的困難,她也發現城市中的很多人其實都很孤獨。她發現自己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

I missed feeling excited about things. The reality of it was this: I felt that my life was passing me by.

就是這樣的轉機,讓她決定花一年時間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先是用交友軟體(是真的純交同性朋友),好不容易找到幾個能偶爾喝咖啡聊天的朋友、去參加 networking event 隨機找人展開對話、報名並發表演說分享自己的故事、參加 Improv class、踏上獨自而沒有計劃的旅行,到最後甚至能表演脫口秀。

過程中她請了很多專業協助,很多建議很實用,可以直接應用在生活中:

“Nobody waves — but everybody waves back.”

常常我們覺得對方或週遭的人很冷漠,但事實上,大家都在等對方踏出那一步,而當有一方主動示好,對方通常都會樂於回應。

“People are usually very happy to answer personal questions if they feel the person asking them is genuine and kind.”

Sharing our vulnerabilities and insecurities is the quickest way to make a
real connection with someone. Most people want to boast about their lives, but this leaves people feeling jealous or resentful.

常常我們會怕問錯問題,或是講錯話暴露了自己的不足,但其實與人建立連結最快的方法就是分享自我脆弱的部分。而當你真誠的問對方比較私人的話題時,通常他們都會很願意分享。

每個對話中我們都會在兩個主軸中轉換:Surface Self talk 和 Deep Self talk。Surface Self talk 包含談論天氣、工作最近在做什麼、球賽近況,這種比較表面的話題,而 Deep Self talk 則會談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脆弱,像是“你上次在別人面前哭是什麼時候?”

研究顯示男人比女人感到孤獨的比例高出很多:三分之一的男人常常感到孤獨,八個男人裡面就有一個覺得沒有人可以談心。這個現象跟性別個板印象有關,男性普遍不能示弱,談話大多圍繞在 Surface Self talk 上,也就很難與人建立比較深的對話和關係。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大概是讓我多了很多勇氣吧,好像自己還有無限的可能。只要願意自我揭露、與人展開 Deep Self talk、不怕被拒絕,並擁抱不確定性,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經歷可能會發生。

其實看作者描述她最初的黑暗期,我是很有共鳴的。回憶起剛住在維吉尼亞州的那段日子,不論是附近找不到緊密的台灣人朋友圈、跟同事因為文化背景差異感到相處存在隔閡、在 Meetup 上一次次尋找著哪裡有活動可以參加、或是等綠卡中想換工作卻不能換,我總想著如果可以搬到西雅圖就好了:在那裡已經有不少台灣的朋友、很多工作機會、有山有水有城市感、還有直飛台灣的班機。但當這一刻真的來臨了,也並沒有讓我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那時候常常一個人在 Meetup 上找哪裡可以打排球,當時我常想:如果可以跟在台灣的朋友一起打球就好了!我就不用跟其他 11 個國籍年齡個性各異的人,在這邊打男網了。但回過頭來,那段日子也很多收穫:跑遍了很多不同的球場球團、透過一起打球的人又去認識新的球團、被打球認識的人拉去組隊打 league,現在想起來,都像是夢一場。除了認識各種形形色色背景的人,大大增加了我的彈性和包容力,也讓我在面對新環境的時候更有底氣,有信心克服困難。

當然,我還是很期待的。期待在新的城市展開新的生活,西雅圖也是我放眼美國,最想去的地方。但過去的一年多裡,經歷親人過世和 Covid 讓我學到,生命就是一個又一個變化球,當你越掙扎想要控制時,只會越焦慮不安。因為不管我們再怎麼計畫,生命終究是無法預期的。相對的,當你學會順應改變的應對之道,並 go with the flow of life,就會有更多面對改變和困難的底氣。隨著年齡增長,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相信 “當我找到工作我的人生就會圓滿,生活就會一帆風順” 或是 “當我搬到西雅圖,所有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這種 statement。一個關卡的解鎖,往往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的挑戰。所以我們以為達成目標、暗暗竊喜可以放鬆的時候,往往驚訝地發現現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美好。就像是在職找新工作,一直以為面完試,不用再度過每天起床讀書、工作,再繼續讀到半夜的日子後,我就會快樂。但事實上人生只是不斷往前的過程,不管這一秒是多麼痛苦或快樂,時間只會不斷推進。等面試結束,往往輕鬆的心情只持續了幾個小時,頂多一天;接著,又要準備下一個面試,或是為新工作做準備…。

但,這當然不是說都不要去計畫,而是要在平時做足準備、維持戰力並保持彈性,當機會來臨時才能好好抓住;而不要陷入“現在達成 X 之後就可以放鬆”的幻想中。這個心境的轉換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能讓人專注在耕耘當下,而不是一直幻想著未來;另一個是,不會為了達成目標而忘記享受過程。面試找工作的這段時間,我經歷了搬離馬里蘭的家、拜訪密西根州的教練一家人、到芝加哥玩、在 Boulder long stay、爬大雪覆蓋的洛磯山脈去看結冰的高山湖,和去 Vail 滑新雪季的第一場雪。過程中每週會有 1 ~ 2 個面試,但還是照常享受旅行。對我來說準備面試可以是在芝加哥玩完一天、回到 Airbnb 後開始刷題;準備也可以是在飛機上讀著系統設計的書。即使到了現在已經接受下一間的 offer 準備上工,我還是想保持面試,不要讓自己脫離準備的狀態太久,像是在維持運動習慣一樣,讓自己的 mind stay in shape。

我常在想,如果四年前就先到西雅圖、灣區,或是其他城市,我的際遇會不會完全不一樣?我的煩惱或困境還會是一樣的嗎?還是會有其他困難?雖然我有時候感到孤獨,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第一份工作就遇到好的老闆、好的同事,我的生活圈各個層面都和同事們密不可分,即便離職以後大家還是關係很緊密。直到今年上半年,我都還是覺得自己的日常工作很有趣、很有工作的動力。在我還是新鮮人的時候,老闆組員都很強調怎麼在工作中 keep doing things you like,因為快樂的人工作才有更高的生產力(當然,前小主管走了、由從 Amazon 來的組員接手後,兩個季度前我開始被迫做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加上剛拿到綠卡更強化我盡快離職的念頭)。而現在隨著碰過的東西多了,發展出一套分辨好壞的見解;對於學習新的技術和系統也不陌生,很多東西也可以透過自已摸索找到答案。

這次,以參加完婚禮作為一個 closure 是再完美不過了。新婚的夫婦是我在 DC 認識最早的台灣人,當時透過朋友介紹,發現我們很巧的就住在對街。有很多初來乍到的回憶都是跟他們一起:第一次在 DC 觀光、參加珍奶節、感恩節 friends giving、在附近的 recreational center 打球…,當時的懞懂和對一切都感到新鮮的心情還都歷歷在目,轉眼已經過了四年。如果要最好的總結這段日子,我想會是: There are struggles but no regrets. 對未來的新生活感到期待,但也提醒自己要帶著過去的所學,不要迷失在目標中,而是專注在每一個過程,時時準備好順應改變。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