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Jenny Ching
Dec 3, 2020

--

重新回到美國開始 lockdown 生活了。在台灣時我其實是害怕的,怕回美國再次經歷之前的焦慮感,因此盡量想安排固定線上交流的時間。我揪了BizPro的朋友每隔週週末一起參加讀書會,大家票選讀的第一本書是經典書【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因為讀書會是討論性質,開始之前我們還擔心這本書討論到後面會都差不多,沒想到這本書有太多可以拉出來討論的,真的是一本寶藏書。現在過了一個半月了,其實日子比我想像的還快樂,生活中沒有太多雜念,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偶爾和朋友有低劑量的社交目前對我就足夠了。

書裡先從科學層面介紹心流這個概念,介紹怎麼達成以及他的重要性,接著詳細的從不同層面舉例如何達到心流(身體、精神、工作、與人交流…),最後拋出心流如果沒有串成一生能夠達成的大目標,有些情況下不ㄧ定是好事,所以找到目標方向後,創造出每日的心流體驗往大目標前進,才是人人都想追求的 “Have a good life” 的最好詮釋。

Chp1 什麼是心流?心流為何重要?

心流這本書的副標是: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心流講的就是一種最優體驗,高手在適當的挑戰下能施展自己的技術,並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挑戰來驅動自己進步。

圖解心流,X軸是能力水平,Y軸是挑戰程度。只有當能力和挑戰相當,才會產生心流

什麼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飢餓、甚至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

摘錄自<心流>: 八種達到心流的表現

一旦你從這個狀態出來,你可能會身體疲累,但精神依舊很好,心情也很快樂,雖然肉體消耗了能量,心靈反而獲得能量, 不只是在創作、運動,甚至在工作上,心流都可能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夠重複且規律地進入心流狀態,也能夠提升你整體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質。

那要怎麼達到心流呢?專注當下,掌握挑戰和難度的巧妙平衡,才能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即便是任務簡單如散步,你也能為自己設計練習呼吸的方法、或是走不同的路線。太簡單地任務容易讓人感到無聊,太難的挑戰又讓人洩氣,必須將挑戰切分成能掌握、明確能達到的目標和步驟來提升技巧,並且有階段性的回饋和獎勵。

遊戲跟「心流」的條件完全吻合,也難怪大家都愛玩遊戲;如果遊戲能夠按照心流的原理設計,讓你獲得心流、給你更多動力,主動想要玩,我們也能按照心流的原理,設計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讓生活和工作像是小遊戲。事實上,遊戲可以分為四種:競技類(如球類運動)、隨機類(如賭博)、改變認知和感官(如搭旋轉木馬或嗑藥)、創造虛擬時空(如戲劇、跳舞或藝術,都創造出一種解讀現實的新世界)。任何能改變我們理解現實的活動都會帶來快樂,因為你拓展了自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新的世界,我們也藉此成長出更複雜的自我。

要注意的是,進入心流不一定都是好的(可能 drift you away from other things,例如棋藝高手卻是生活白痴),但沒有心流你的人生不會有突破、成長,遇到逆境也很難靠自己的心和力量翻身,因為你倚賴外在環境刺激。心流不止對個人很重要,也是推動群體的力量。達到心流能讓個人獲得快樂、建立自信,讓個人能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能力,並能夠貢獻、造福其他人。

Chp2 心流的反義詞:Psychic Entropy

心流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生活中心流的體現並不多呢?現代人物質水準提高、生活中多了很多選擇的自由。這看似是好事、給我們更高度的享受,但這些選擇也可能互相矛盾,造成我們的 psychic entrophy 提高。

在做選擇時,我們的動機可歸類成三個系統:基因系統 (genetic teleonomy)、文化系統(cultural teleonomy)與自我系統(the teleonomy of the self)。基因系統在於尋求歡樂(pleasure)與從人體生理器官之基因性制程所產生的目標,諸如:飲食、舒適、健康、性的滿足等;文化系統則是為了人類世代的生存,而促使人類在追求權力、 社會參與的同時,遵守和維持社會文化的規範;自我系統則是個體內在的意識。這三股力量彼此交互作用,形成複雜的選擇和權衡,若是產生衝突和 Psychic Entropy ,我們就很難進入心流狀態。

當外界訊息與自我目標相符時,自我結構便會被強化;反之,若與自我目標衝突時,自我意識會失序, 進而威脅到自我的整合 。一旦自我意識架構成形後,自我便以生存為目標導向,重複那些與自我目標相符合的意識訊息,並剔除威脅自我的生存的資訊。因此,當個體的目標與自我系統結構匯集為一,意識便可以和諧一致地運作,產生前所未有的欣喜與充實感,此時,我們會只是為了享受這樣的過程,而一再重複這個經歷,基因與文化系統所追求的目標便消失了,而心流經驗就是在這種內在的動機,高手往往是能處於混亂中而還能保有自己的原則。

為何我們討厭孤獨?怎麼處理負面情緒?

書中提到電視是進入心流最容易的方式,人們只需要被動接收整理好的資訊,就能暫時逃脫負面情緒。當人們獨處的時候,心思會不可避免地飄向負面的想法:擔心工作、擔心感情生活、擔心健康,當沒有東西讓我們分心的時候,內心深層的恐懼就會現身。因此為了逃避,我們打開手機、打開電視,思緒可以瞬間、輕易的被外界刺激填滿。但看完電視或滑完半小時手機,我們不會感到愉快或滿足,而是覺得空虛、喪失人生主導權,如果看到朋友此刻在玩樂而產生比較心態,我們更會百感交集,痛恨孤獨的自己。

但若不能享受孤獨,我們很難完成任何需要極度專注力的活動,所以要達到心流、掌控自我意識,並進一步成長、成為更複雜的自我,孤獨是不可或缺的。就我個人而言,可能跟個性有關,其實決大部分我很享受孤獨。我很享受一個人做的活動:閱讀、跳舞、打鼓、甚至是工作,我喜歡不被人打擾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的確我也會感到混亂,我最常用的處理方式是寫日記抒發,我發現整理思緒成文字後,我才能平靜下來。

Chp4 社會文化也是心流

摘自心流:社會文化與遊戲驚人的相似之處

我們處在一個混亂的宇宙,一切看似毫無章法。這時候,若沒有發展出一套可控、至少易懂的體系去解釋隨機發生的事件,人類很可能會被混亂擊敗、文明無法發展。所以社會文化的遊戲規則被創造出來是有其好處的,減少選項、增加可控性後,大多數人會比較快樂,因為前進的目標很明確,群體免於活在混亂中,社會文化是讓群體生存下來、推動社會前進不可或缺的。

但被犧牲的少數人就過的相對痛苦,因為成為了社會的異類。在理想的世界中,社會價值觀應該要有很多種,我們得要多去思考、走出去,先接受這個世界是混亂的,大家可以各行其道而沒有是非對錯。理解這點後接受這個世界、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認同主流價值觀成功機率高,且不容易被挑戰,即便失敗了,也不會孤單可以互相討拍取暖;相對的,是非主流,就要有被另眼看待和挑戰的心理準備。例如:放棄世俗眼中的好工作去開咖啡廳,老闆當作個人修行的機會,以及有固定空間聚集朋友,雖辛苦又要承受旁人的質疑,但過的快樂而且年輕不做就沒有更好的時機了。

看過這本書後真的解答很多我長久的疑問,有種通體舒暢感,即使跟過去的生活方式沒有差很多,但是多了一份篤定、踏實。所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後來見山又是山。跟隨主流價值的定義並沒有不好,不用為了反對大多數人而反對做某些事情,主流只是多數人選擇的道路,理解了這一點我反而可以放下很多想逃離主流的心結。相對的,因為種種原因而選擇非主流的同時,也要把重要他人對你的期待,當成自己要克服的課題。舉例而言:婚姻對很多人而言是對自由的限制,但其實也能看成是一種幫助創造出心流的規範和環境,選擇減少、目標明確後,其實也是一種心靈的自由。

Chp5 ~ 8 更多心流的活動

生活中處處可以是心流。作者全書很強調的一點,是加強對自我意識的掌控,這樣我們才能不被環境左右。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也能為我們帶來心流:感官能帶來的心流體驗不勝枚舉,品嚐食物、欣賞大自然、做瑜伽…;與人互動交流也能帶來心流,可惜的是現代人表達更重視溝通效率,而往往忽略說話的藝術能帶來的樂趣。當一群人一起設立共同目標、建立溝通橋和清楚的回饋機制,自身的目標已不是第一位:因為融入一個比自身更大的群體目標、對這個更複雜的系統產生歸屬感,能帶來更大的幸福。

與朋友相處也是一樣的,沒有辦法挑戰對方、激勵對方成長,不算是真的朋友。真的朋友要能與你分享夢想、可以一起瘋狂、能容忍改變的風險讓對方一起成長。一個好的社群,不是用經濟條件來衡量,而是能不能讓成員發揮每個人獨特的潛能、追求更多的挑戰。一個好的公司,不是賺最多錢,而是最能提升顧客和員工的生活品質。

工作中也能處處是心流,關鍵是有清楚的目標、即時的反饋、複雜度足夠、能不斷的增加挑戰。高度複雜比起重複性的工作,更容易讓人產生心流。另外,工作所經驗到的心流經驗比休閒時所感受到的更多,且心流經驗發生時相關的主觀經驗品質(如:動機、活力、創造力、滿足感等),也都較休閒時高。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工作情境提供人較多的複雜度和挑戰,讓我們藉由達成工作目標而獲得肯定。

反觀休閒看似能帶來快樂,但實際上如何有效地運用閒暇時間卻比想像中困難,若只是從事如觀看電視的被動式休閒活動, 雖然能放鬆心情,但並不會讓人進入心流。只有享受工作,並以主動式休閒來替代被動式休閒活動,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因此,如果心流經驗是人生的至善經驗,我們得重新思考工作與休閒的定義,也許相對於休閒的名詞應該是義務。

Chp10 人生的意義何在?

生活中有心流活動還是不夠的,要能每天都處在和諧中,我們還需要能串連一生的大目標。當日常生活中的心流活動都是為了這個大目標往前進時,我們每天都能感到充實、有意義。這個目標可以是治癒癌症、建立家庭、創作流傳後世…,只要是有清晰的目標、作法和準則,任何目標都可以為生命帶來意義。

我很喜歡書裡講的“追求人生意義,即使意義不是開始就存在的,但是可以人為創造的,就像我們沒有翅膀但是可以飛翔一樣。” 自己過去太拘泥於要找到人生的意義,覺得很多人就是沒有去找尋意義或因為找不到,所以生養後代讓子孫去幫自己尋找。現在我接受了意義是靠自己的定義的,付出自己、生養下一代藉此得到意義也沒有錯。

人生要能規劃成一個完整的心流:“Have a good life” 是多數人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具體怎麼做很難有一個答案。作者提出要達到 a good life 實際上有四個階段:

  • starts with need to preserve the self: survival, comfort, pleasure
  • expand meaning system to embrace the values of community: family, neighborhood, greater complex self
  • reflective individualism: new grounds for authority and value within the self, no longer blindly conforming but desire for growth, improvement, potential
  • turning away from the self and integrate with the universe(超浪漫)
摘自<心流>第十章:達到A good life 的四個階段

但這四個階段具體要做些什麼呢?作者也提到,要自己一個人建立起自己人生的意義也是有很大的難度的。但活在現代的我們非常幸運,人類幾千年來已經累積了許多文化讓你選擇投入、選擇為人生目標。自己找不到calling 的時候其實可以回歸音樂、藝術、文學、建築…。這讓我心裏踏實許多,例如:喜愛跳舞、成為一個很厲害的舞者後,開始教更多人跳舞、成立社群;接著又回到自我,經歷和社群互動的蛻變後,會發展出更複雜的自我,不再是一昧的盲從,而是有自己的原則和風格;最後發展出獨特而受世人推崇的舞風,成為世人眾多舞蹈風格中的一種,融入宇宙之中。這樣的一生,是最有意義也最讓人無憾的。我們該想的是自己所要達成的那件事情是什麼?想要給後世留下些什麼正面的改變?

--

--